篆刻艺术中的“篆”与“刻”|冯宝麟-艺术,冯宝麟Boss文化
01
艺术家简介
冯宝麟,字逸天,别署鉴斋、慧观书屋。一九六四年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市。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,中国篆刻艺术院导师委员会委员,西泠印社社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,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。
出版作品:《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——冯宝麟》、《当代青年书法家精品丛书——冯宝麟作品集》、《当代篆刻九家——冯宝麟》、《鉴斋印存——冯宝麟篆刻作品集》、《冯宝麟篆书千字文》。
“篆”与“刻”的相互印证
篆刻艺术之美,主要体现在“篆”与“刻”两个侧面。“篆”的运用,说到底是这门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化定位,因为篆之雅、篆之美,是文化的承载,也确保了印章一艺能够摆脱世俗实用的桎梏,延续一种千年不灭的人文精神。也正是在“篆”的护佑下,篆刻的“刻”才富有了独特的美感、审美的意义,才能从自然和手工的轨迹中得以升华,成为一种能够体现独特的金石韵味,又具有深刻内涵的镌刻。
“篆”和“刻”,从两个侧面塑造了这门独到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,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,其根本的原因是东方文化思想的滋养,是东方文化的培养基,孕育了这一在方寸之间呈现大千气象的艺术形式,才赋予篆刻以灵魂,才令每一根线条、每一个结字,都能在貌似平常的刻划中,演绎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。
而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,“篆”和“刻”作为构成印章艺术的两大要素,二者的此消彼长,与时代的审美风尚互相印证:每一次转向,都是智慧印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本质精神理解与认知的跨越,而认知的跨越,是艺术向前发展,创作不断出新的基础。重视“篆”的印作,追求隽永典雅的“书卷气”,重视“刻”的印作,追求苍茫高古的“金石气”,共同丰富了金石宝藏,也共同促成了这门艺术形式在跌宕起伏中不断递进前行。
我自己的篆刻创作,与篆书创作所追求的艺术美感是一致的,是尽量在古典主义精神的烛照下,让作品体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。古典篆书所崇尚的“婉而通”,圆朱文印所追求的“春花舞风,轻云出岫”的境界,在印面上契合为一。
02
作品欣赏
《小楼孤桐联》69.0cmx13.0cmx2
《千秋万里联》69.0cmx13.0cmx2
《万里一庭联》69.0cmx13.0cmx2
《万卷四时联》69.0cmx13.0cmx2
《世事人情联》69.0cmx13.0cmx2
《万丈千秋联》69.0cmx13.0cmx2